古代诗人大多好酒,而且酒醉后还留下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“趣事”。
例如唐朝诗人贺知章,喝醉后,不小心掉落井中,杜甫曾写诗调侃“知章骑马似乘船,眼花落井水底眠”;
例如苏轼喝醉后,曾被书童关在门外,无奈之下,只能倚杖听江声。
还有辛弃疾,曾写过一首《西江月·遣兴》,“昨夜松边醉倒,问松我醉何如。只疑松动要来扶,以手推松曰去”。
描写的是他醉酒后,卧倒在松树下的场景,妙趣横生令人哭笑不得。
今天要讲的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写,同样描写了一个醉酒的场面。
所不同的是,这次他不扶松树,改扶怪石。
《鹊桥仙·己酉山行书所见》
松冈避暑,茅檐避雨,闲去闲来几度?
醉扶怪石看飞泉,又却是、前回醒处。
东家娶妇,西家归女,灯火门前笑语。
酿成千顷稻花香,夜夜费、一天风露。
翻阅《稼轩长短句》,我们会发现,辛弃疾对“酒”是真的爱得深沉。
他也曾因身体原因,想过戒酒,还郑重其事地写下一首《沁园春·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》。
全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,以主客对话的形式,将戒酒的决心描写得妙趣横生,令人忍俊不禁。
不过可惜的是,没多久,他就破功了,又写下了一首开戒词,还振振有词道“城中诸公载酒入山,余不得以止酒为解”。
把酒言欢也好,借酒消愁也罢,总之他的酒瘾终究是戒不成的。
再说回这首《鹊桥仙·己酉山行书所见》,写于公元1189年,当时他已闲居田园将近十年。
纵然心中仍有壮志豪情,“男儿到死心如铁。看试手,补天裂”,但是美丽的田园风光,淳朴的农村风俗,同样令他沉醉。
他因此写下不少以农村生活,田园风光为背景的作品,这首便是其中之一。
词的上半阕开头三句“松冈避暑,茅檐避雨,闲去闲来几度”,总写他闲居期间的活动。
炎炎夏日,他曾在松冈上避暑;大雨倾盆时,他也曾在茅檐下躲雨。
寒来暑往,这样的日子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。
词人并没有刻意描写自己的活动旅程,只是拈出“松冈”,“茅檐”这两个地点,还有“暑”和“雨”这两个对立的天气,便足以令人想象他纵游山林的情景。
这里最耐人寻味的是“闲”字,对于作者这样一个有志之士而言,其实是最怕“闲”的。
他不是贪闲,而是被“闲”,纵然乐于山水,心中也难免有几分不甘,几许愤懑。
接着几句“醉扶怪石看飞泉,又却是、前回醒处”,描写的是他醉酒后的场景。
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彼时的情景:酒醉的词人,在山间摇摇晃晃地走着。
行至一处,水声渐大,一帘瀑布展现在眼前。
词人索性停下来,扶着嶙峋的怪石,看瀑布飞流直下。
稍微清醒后,词人环顾四周,才发现,原来自己又走到了老地方。
短短几字,便将词人醉酒后那种迷糊,慵懒的情态刻画得穷形尽相,令人哭笑不得。
最耐人寻味的是“怪石”和“飞泉”这两个意象,看似信手拈来,实际正体现了词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,
而这喜爱的背后,又暗含几分消愁的意味。
无论是纵情酣饮,还是寄情山水,都是他“闲居”生活的一部分,而他的闲又是不得已而为之,自然难免带有几分感慨,几许忧愁。
再来看下半阕,“东家娶妇,西家归女,灯火门前笑语”,换头三句描写的是农村婚嫁的场景。
“娶妇”,自然是指娶媳妇,那么“归女”是什么意思呢?
《诗经》有云“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”,女子出嫁也称“于归”,所以“归女”也就是嫁女儿。
而男婚女嫁自来便是一大盛事,需挑选良辰吉日,而一个月中宜嫁娶的吉日有时就那么一两天,两家人撞到一起也不足为奇。
两户人家门前,灯火通明,亲友云集,一片欢声笑语。
词人酒醒后下山,便看到如此热闹的一幕,与他独自一人在山中扶怪石看飞泉的寂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此时的他已完全被这喜庆欢腾的氛围所感染。
最后结句“酿成千顷稻花香,夜夜费、一天风露”,将他的这种愉悦之情推向了顶端。
为何这么说呢?
正因为他分享了农民的快乐,所以他才会站在农民的角度,感谢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,为即将到来的丰收而倍感欣喜。
整首词来看,上半阕描写的是词人独行山间,醉扶怪石,闲看飞泉的情景。
下半阕先是描绘了一幅喜庆欢乐的农村嫁娶风俗图,又以稻花千顷的大丰收画面结束全词。
如果说上半阕是闲中有忧,醉中有愁,那么下半阕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喜悦之情。